【摘要】绝大多数后进生之所以是后进生,就是因为他们很少成功,本身就缺乏“成功体验”,自信心不足。如果他们能不断的获得成功体验,也会成为“有成就的人”。那么,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成功教育呢?
一、 培养学生“勤奋”的学习品质
自信心是学生未来融入社会的良好心理基础。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自信心的获取依靠成功体验,而成功体验又依靠“勤奋努力”。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对后进生又是至关重要。中国有句古话“笨鸟先飞”,这句话应辩证地看,第一,从潜能上看,学生无优劣之分,所谓的“笨”是潜能未发掘的表现第二,“笨”而先行,先飞,先学,就可以治“笨”治“愚”第三,“先飞”就是勤学苦练,就是早作准备,有意识地刻苦努力。“先飞”很有必要,因为“先飞”就产生了能力,能力导致“成功”,成功产生“胜利感”,就有了自信心,成功的机会越多,自信心也就越强,最终他就会成为一个“有目的有方向地独立进取的人”,成为一个“满怀信心地在社会中寻找自己工作的人”,就有条件取得成就。一个不勤奋的人则会因失败而产生“自卑感”,变得自卑自贬,自我怀疑,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信心不足。培养勤奋,就是奠定成功与自信的基础。补充一点:有人说“严师出高徒”,“严师”为何出“高徒”?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断促使(有时极为严格)学生勤奋。这对后进生尤为重要。
二、 分层教育,分类推进,降低学习难度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取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的方法,针对后进学生制订教学计划,降低学习要求,降低学习难度。当然降低难度,不是说就不完成大纲的基本要求,而是要求我们采取更多的更有效的方法,将大问题化解小问题,进而化难为易,有利于后进生逐步消化。如果不实行分层教学,教师“心中刻着升学率”,制定的计划更符合中等或优秀学生的学习状况,后进生则因无法解决学习疑难,而不能产生成功体验,信心也就越来越低,成绩自然会越来越差,错过了中小学时期,走上社会后,多数人内心就有了失败的心理障碍,如果没有偶然机遇的话,这些人就会平庸一生,碌碌无为。
三、 多方面提供成功机会
提供成功机会,远不只是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的问题。素质教育观念给后进生“成功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过去的“应试教育”只强调了文化课的学习,促使学生千军万马“挤”着过独木桥。在近乎残酷的升学竞争中,后进生很难获得成功机会,因此,对后进生实施“成功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坚定地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给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具体的学校教育中,还要广泛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让有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展示能力的舞台。如举办文艺汇演,让喜欢音乐的学生有机会一亮歌喉举办田径运动会,让体能较好的学生去尽显运动的健美,举行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常见的球类比赛,让球类运动爱好者去当“运动健将”尽显风采,举行书画展,让擅丹青的学生能有机会去发展“画家”的梦。要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去尝试成功,去获得赞美,即使学生参加上述活动表现一般,也应想办法因人因事开展特殊活动,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要告诉学生,即使你不能成为牛顿、钱学森,你可能也有机会成为徐悲鸿、齐白石,或者蒋大为、郁钧剑,或者成为北岛、舒婷,或者成为姚明、孙雯……总之,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了小小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产生了“自信心”,这就是成功的教育。
四、 加强理想前途教育,多给予学生成功的期望
心理学研究,老师或家长对学生的合理期望,会产生一种很有效的暗示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期望学生成功,不仅表明对学生的信任,同时表明了对学生的关注。被信任和被关注是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十分需要的心理感受。给予学生成功期望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广泛开展的理想前途教育活动,这是一个集体(学校)对每个个体(学生)的期望。这种期望有一种很好的宏观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除了这种活动以外,还有一种很好的方式,即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团队辅导员,经常性地开展与学生谈心活动,表达对学生成功的期望。实践证明,这些与学生的“谈心”所表达的期望常常被学生认为是最自然真切的关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最好的心理暗示和心理期望。现在不少学校由于班学额较多,许多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很少获得与老师谈心的机会,所以,偶然的一次谈心,会让他们记住一辈子,感激一辈子,因为就在那一次谈话中,他们直接获得来自老师的最真切的信任和期待。如果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一直不能得到来自老师的期待,慢慢地他就会以为自己不具备获得成功的条件,干与不干一个样,学与不学没差别,就自动地降低了学习要求。一位少年犯在回答自己为什么一错再错时说,他也知道自己的罪错行为迟早会暴露,但他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老师很少找他谈话,家长也经常说不指望他将来能做什么大事,他很失望,就破罐破摔了。如果这时有人不断给予他成功的期望,相信他也不至于走上犯罪道路。
五、 多用激励,少用告诫
成长需要激励。对后进生批评过多,会使他们产生屡遭失败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极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自我否定。因此,“失败是成功之母”不适合多数学生,“成功是成功之母”才更符合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心理。合理期望,会产生一种很有效的暗示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面对失败或成功结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在前进道路上,无论失败或成功,都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都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好,再试一试”,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差远了,别骄傲”,一味地告诫和责难,会是后进生偶尔的一次成功带来的喜悦化为乌有,甚至失去再作新尝试的勇气。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者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创造机会,追求卓越,继而走向更大的成功。因此,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培植他们自信心的最好办法。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心理规律,尽可能多用表扬武器,帮助后进学生维持良好的成功情绪体验,树立创佳绩的信念无论何时,不能讽刺、挖苦后进生,要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反社会的倾向。对后进生,教师应多“施舍”些“赏识”。
六、 少采用常模评价方式,多采用标准参照评价方式,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产生成功体验
什么叫常模评价方法?它指的是将个体表现与团体比较从而得出对个体的评价的模式,比如,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班级均分相比。如果一个学生考了75 分(已不算低了),但他的班级均分是80分,那么用常模评价方法,该生的成绩就会被列为中等甚至差,该生不但不能获得成功体验,反而有了“考砸了”的失败感受。什么是标准参照评价方式?它指的是将个人表现与行为标准比较从而得出对学生的评价的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将学生成绩与教师预先定下的标准相比较,达到标准即算及格,否则为不及格,类似学分制。我国大学教育评价通常采用这种模式,及格就能得到相应学分,因此大学生学习比中小学生轻松得多。而中小学教育尽管规定了60分及格,但因为学生要面对升学,学校给学生成绩排名次就成了常见现象,而这种情况恰恰剥夺了成绩中下等的中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权利,从发展的意义上看,它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占多数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因此对中小学生应少用常模评价方法,多用标准参照评价方式,给后进生一个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令人欣慰的是,已在全国逐步推开的高中新课程就采用了学分制,这必将给“后进生”提供了一片成长的蓝天。
点击报名
Powered by taoedu.cn1.3.0
© 导航_淘教中国(www.taoedu.cn)
京ICP备11038813号-1 | 京ICP证120702
服务热线:4000000696(呼叫中心技术支持) | 邮编:100088
公司名称:哈哈莉莉(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公司资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511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