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行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课堂气氛活跃成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之一。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灌输性教学相比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为了活跃 ,要分组讨论,要来点掌声,要设计开放性题目。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即使变成了与教学无关的搞笑也微笑着不置可否,迎合学生。结果课堂与学习无关的吵闹越来越多了,学生互相推委发言、私下做小动作、讨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
教师为了活跃气氛,就以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笑声为活跃课堂的标志。结果一堂课除了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外,学习的效果却令人失望。 看看我们能否从《警惕活跃的课堂》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中假问题太多,由于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真问题,也就影响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
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明显的提问误区:一种是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在这种假问题的支配下,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周旋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恐怕差距甚远吧。
一种是按照现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体,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从《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你又学到什么?想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和联想说给大家听“为学生创设开放性课堂,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很多经验积累和情感积累,有些同学就生搬硬套,就难免会牵强附会,甚至出现失误。于是看似这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而不是关注语文的问题与思维。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这样的课堂就显得开放过头了,使语文课变味了。
李希贵在文中提出:”提问应该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能动思考之间的纽带,它应该是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的契机,这才市提问的本质。”因此所提的问题应该是预设与现场生成的有机组合,真正的课堂教学顺序并不掌握在教师和教材的手中,学生的思维顺序才是真正的教学顺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敢于打破问题处理顺序,应该有一种“弹性意识”。说到底教师要有一种敏锐地洞察、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
二、提问时,几乎没有等待的时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
看看我们的课堂,一篇新课文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很多学生还没有把课文完全读完,)教师就开始提出他所预设的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 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和思考时间,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否则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所以教师不要经不起沉默,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李希贵在文中提出“什么时候孩子们会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对我们语文教师是很受启发的。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激活课堂最行之有效,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显神通。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领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用看幻灯片、放录像、听音乐等等就会脱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因此,笔者认为气氛活跃不一定是一堂好课,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好的情感积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学语文、用语文,教会他们学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因此课堂改革的精髓不是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内涵的变化。
点击报名
Powered by taoedu.cn1.3.0
© 导航_淘教中国(www.taoedu.cn)
京ICP备11038813号-1 | 京ICP证120702
服务热线:4000000696(呼叫中心技术支持) | 邮编:100088
公司名称:哈哈莉莉(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公司资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511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