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其中的何放在动词 “有”之前倒装。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例如: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这种情况在新课标中比较常见,尤其在《核舟记》中最突出。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
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反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表陈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这类句子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之中比较多。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如《马说》中的“其真无马耶?”《愚公移山》中的“吾与汝毕力平险,何如?”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岳阳楼记》中的“渔歌互答,此乐何及!”表达了强烈的感叹之情。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岳阳楼记》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论语》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句子都是表示反问的语气,有强调和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点击报名
Powered by taoedu.cn1.3.0
© 导航_淘教中国(www.taoedu.cn)
京ICP备11038813号-1 | 京ICP证120702
服务热线:4000000696(呼叫中心技术支持) | 邮编:100088
公司名称:哈哈莉莉(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公司资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511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