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晚饭了,妈妈进门去叫洋洋吃饭。
“不想吃,我又没考全年级第一,哪有资格吃饭啊?”洋洋还在生爸爸的气,“不表扬我也就算了,还这样损我一顿,实在太过分了。”
“爸爸这样说也是为了你好,他就是想严格要求你嘛。怕你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就给你敲个警钟,你就别生气了。妈妈觉得你很棒,为你高兴,真的。”就这样,女儿被妈妈哄出来吃饭了。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之间心照不宣的“红黑”配合,在孩子的眼中却并不是那么和谐。父亲和母亲的立场不一致,会让孩子以为妈妈更爱自己一些,爸爸?一个没有情感的人。
心理专家建议 改变家教观念,避免“手表定律”
1.家庭教育意见要一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致,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孩子就会左右为难,心中充满了矛盾,其心理上也会产生压力,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做才对。例如,爸爸教育孩子的时候,妈妈总是诋毁爸爸的方法不对,并对孩子说“别听你爸爸的,他不懂”,以至于孩子对爸爸的教导不以为然。这样做,只会使夫妻双方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吵架,甚至导致家庭矛盾加剧。因此,夫妻双方应尽可能在大问题上一致,并注意减少矛盾,给孩子?个统一的价值观。
2.家长要树立合力教育意识。家庭成员要经过认真思考后,开个统一家庭教育思想、方法的家庭会议。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想法,求同存异。在教育孩子时,按照已经统一的方法、认识去做,看看效果如何。同时,这样的家庭会议应该定期召开。
3.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是受教育的对象,对家长的教育行为有最直接的感受。孩子往往能很客观地评价爸爸、妈妈教育行为的优点与不足。家长应多征求孩子的意见,这对改进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是很有帮助的。
4.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一旦家长在子女面前呈现出了差异和矛盾,最好有一方先让步,事后再和另一方交流,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争吵起来,因为这样会使夫妻双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都降低。如果有一方的观点偏向于孩子,正合孩子心意,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有了依靠,有了与另一方对抗的底气,还会加重两代间的矛盾。
心理学小贴士“手表定律”也一样适用于祖辈对孩子的教育
很多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孩子放学后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的,父母的要求和爷爷奶奶的要求不一致,也同样会产生不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因此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因此,父母应该在尊重理解祖辈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给祖辈找些家庭教育资料(书报、录音、录像等),请祖辈参加家庭会议。而且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祖辈的疼爱,严格要求自己,让祖辈放心、满意。
6南风法则
温暖的“平等沟通法”
家长要想打开孩子的心扉,只有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孩子,对他轻声细语,才更能深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信服自己。这就是“南风法则”。
北风和南风的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因此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法则”,也叫做“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这则寓言。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最初,这个法则是在管理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的,它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下属,时刻以下属为本,多点儿“人情味”,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者给予的温暖。这样,下?出于感激就会更加努力积极地为企业工作,维护企业利益。
而这个法则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同样有效。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不同意见,不能容忍孩子持有和自己相反的观点。一旦孩子表示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或与家长的观点相左,家长就断定孩子这是故意与自己作对,马上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恼羞成怒。其实孩子绝非有意与家长过不去,因为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和父母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都不会有意与家长作对、有意搞僵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他们只是在维护自己而已。
也有的家长以孩子害怕自己为荣,以为孩子在?己的掌控之中。这种被强力压制而屈服的孩子,要么形成自卑、怯弱的性格,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要么忍耐到一定限度,会极力反抗,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先贤有言:“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这就是说,要让人心服口服,绝不能靠强力,而只能靠耐心感化
因此,我们要想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信服自己,就要遵循寓言里所讲的那个道理,用轻声细语去感化孩子,与孩子平等沟通。
好妈妈可以这么做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也一样有自尊心,家长只有理解和尊重孩子,所说的话孩子才会去?,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不妨像下面这个案例中的母亲一样,蹲下来和孩子交谈。
一对夫妇有两个女儿,大女儿10岁,小女儿只有4岁。每次这对夫妇和小女儿说话的时候都是站着的,而小女儿在听父母说话的时候,只能把头高高地仰起。时间长了,小女儿觉得脖子很痛,烦躁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就表现出来了。有时,她甚至会打断父母的话: “好了,不要说了,我都知道了。”
后来妈妈在听完一堂亲子教育课之后,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一次,去超市时,小女儿因为姐姐先坐进了汽车而不高兴。妈妈就在车门旁蹲下?,握住小女儿的双手,脸对?脸,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静静,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更何况姐姐比你大呢!”小家伙看着妈妈会意地点了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了下来。
这位母亲蹲下来与孩子处于同一个高度上,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轻声细语地谈话,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尊重。
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另一个好处是,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能帮助孩子认真面对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同时,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虽然这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动??却体现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
心理专家建议 平等沟通的几项原则
1.“放低”思想和观念。现在,不少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是很少有父母会反过来想一想,自己对孩子了解多少?能够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吗?你说出的话“中听”吗?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两三岁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
2.变换一种表达方式。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比如孩子做错了事,你可以委婉地告诉孩子:你再想一想,这样做,对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再如,孩子画了一张非常稚拙的画,自己很得意,满怀希望地以为能得到你的夸奖,如果你对他的画不屑一顾,说类似“你画的是什么呀,看上去乱七八糟的”的话,孩子的情绪肯定会一落千丈,再也不想拿起画笔了。如果你把孩子的画拿来仔细地看—看,猜猜看孩子画的是什么,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得意之作,表现出很感兴趣或恍然大悟的样子,并告诉孩子,“你画得真不错,真有想象力,如果把这个地方稍微改一改就更好了”,孩子很可能就会听从你的建议,更加兴致盎然地画下去。 #本文内容来自淘教中国网(www.taoedu.cn)
3.学会“平行交谈”?为父母,无论你多忙,都应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尽量抽时间与他们讨论,当和孩子交流时,你应该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他的话,孩子感受到尊重和鼓励,就会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4.充当“顾问角色”。很多父母给孩子建议时,孩子很可能不会理睬。这是因为他需要的是顾问和支持者。当你知道孩子犯了错误后,重要的不是急切地提出批评,而是帮助他把事情弄明白,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今后该怎么办。
5.不便说就写下来。你可以写下那些孩子不?听或拒绝听的话,先把事情、道?写下来,等孩子安静下来后,便将本子拿给他看,可能会对他有所启发,对解决问题可能会更加有效。心理学小贴士
沟通时不要打孩子
当孩子顶撞你时,你也许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想动手解气,这个时候你要先深呼吸一下,把手放回来,以平常那种呵护的眼神重新看待此时的僵局。首先,孩子肯定是弱者,不用打,你肯定会赢,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其次,问题一定会被激化,打在孩子的身上,你难道不心痛吗?有的孩子,打了他他可能会有所改观,但那是因为他怕你。仔细想一想,他真的服气吗?他还能跟你真心地交流吗?
7欧弗斯托原则
掌握说服孩子的有效技巧
很多家长都喜欢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固执,用什么方法也说服不了他!其实,每个人喜欢的沟通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如果想让孩子不反对你,?开始跟他们沟通的时候就要让孩子不反感你。
“欧弗斯托原则”是指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利用巧妙的说辞,让对方不得不接受你的提议。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英国心理学家欧弗斯托。
在西式快餐店点餐时,你对服务员说:“我要一个汉堡、一杯可乐。”
服务员会响应说:“是!您要一个汉堡、一杯可乐。另外,请问要中薯(薯条)还是大薯?”
于是你接着回答:“中薯吧!”
这就是非常高明的“说服术”,对方不问你“要不要薯条”,而是要你在两个答案之间作一个选择——中薯或者大薯。
如果你一时不察,中了对方“需要薯条”的假设,过后再仔细地考量起“大”或“中”的问题时,那么服务员就已成功地说服你再多花一些钱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得去说服孩子做一些事,或者在意见不合时,父母想要孩子听从自己的建议,有的孩子偏不肯听,这时候该怎么办?要想达到目的,以选择题(中薯还是大薯)代替是非题(要不要薯条)的做法,是非常高明的沟通方式。因为它会减少正面的言语冲突,并通过把决定权交给对方的方式,让听者觉得受到尊重,因而会愿意作出配合的决定。
例如,孩子想看恐怖片,而你希望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看喜剧片。这时若直?说“宝贝,我们别看吓人的电影,看周星驰的笑片好不好”,这就容易突显出你和他意见上有矛盾之处,让他心生防卫,答案当然会是——“不要,我就要看恐怖片”。
若换选择题的说法,就会好得多,如“宝贝,你是想吃饭前看《少林足球》,还是饭后看呢”,用选择题代替是非题,并用你能接受的方案作为选项,孩子不论作出哪个选择,都能达成共识,岂不太棒了?
再举个例子,妈妈想叫孩子关上电视,去做功课,这时与其大吼“快把电视关了,去做功课”,不如说“乖,你是要先吃饭还是要先做功课”。
这么一来,不论孩子作任何选择,做妈妈的都可达到让他离开电视机前的目的。
这种不着痕迹的说服方式,只要多练习、常利用,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成为一个说服力很强的妈妈。
好妈妈可以这么做
多种方法相结合
如果你有好的意见却不被孩子接受或采纳,那么你就得想办法说服孩子了。而说服力产生的最大要素?就是要因人而异去使用说?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因情况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说辞。如果不管是什么情况,都用同一种方法去说服,就很难顺利达到目标。因此,要想说服孩子就必须巧妙妥善地运用各种表达方法才行。我们不妨借鉴下面案例中这位母亲的说服技巧:
新学期开学了,王女士的孩子报到后,回家要求王女士购买老师规定的英语练习本。王女士跑遍了附近的大小商场,都没有找到相同的样式,只得购买不同封面的英语练习本回家交差。
当王女士的孩子看到母亲购买的练习本后,立即吵闹了起来,甚至气得直掉眼泪。王女士的老公看到这种场面,欲将再出去奔波寻找,被王女士拦住了。
王女士问孩子:“这两个本子里面内容是一样的吗?”
“是!但是封面不一样。”
“你昨天穿什么衣服去学校报到的?”
“我穿的白色T恤。”
“今天穿的什么呢?”
“今天穿的红色T恤。”
“你昨天穿白颜色T恤时叫兵兵,今天换红色T恤后就不叫兵兵了吗?这两种练习本虽然封面不一样,但里面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难道换了封面就不是英语练习本了吗?如果老师非要拿这件事来指责你,到时候由妈妈去和老师沟通,好吗?”
妈妈的一席话,说得孩子心服口服,高高兴兴地拿着本子去上学了。
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到王女士的耐心和聪慧。其实,家长见过的世面要比孩子多得多,只要有耐心,再动动脑子,说服孩子也并不是太难。
心理专家建议 说服孩子的几个技巧
1.反省你自己的行为。孩子有的时候跟父母对着干,是对过分控制他们的家长或过度保护他们的家长所作的最直接的反抗。所以,当孩子反抗时,你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说得过多?是不是老在下命令?是不是动不动就唠叨和责备孩子?
2.不要急于发表看法。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犟嘴,那么在说服他的时候,不妨先听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完,然后你再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3.猜测一下孩子挑衅背后的原因。你可以问问孩子,如“你顶嘴是不是因为我管你管得太多了”,如果孩子不肯告诉你,你可以试着猜测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反叛你。如果你的猜测正确,孩子会觉得获得了你的认同和理解,他们会讲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如果你的猜测不正确,那么可以再试一试。
4.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就多给孩子一些选择。多问孩子一些类似选择性的问题,比如“你觉得……”、“这个怎么样”,切勿用“你应该……”、“你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话。5.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想让孩子不加抵抗地改变主意?你就要学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任何消极对立的观点都难以招架的。因为打动孩子的感情要比简单生硬的命令和责难强十倍。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诚意,说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心实意地渴望与孩子交流的,并渴望得到孩子的认同与理解。
心理学小贴士
要想让孩子接受你的建议,就要改变说话方式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看看你是否能对“欧弗斯托原则”运用自如。
(1)你想让孩子在星期五以前练习好新的钢琴曲。普通的说法:“你可不可以在星期五以前练好它?” 更好的说法:“为了在星期五?前练好这个曲子,你希望是今晚多练一会儿,还是明晚呢?”
(2)爸爸希望能带孩子去公园玩。普通的说法:“宝贝,我们去公园玩好不好?” 更好的说法:“宝贝,你是想我们这周六还是周日去公园玩呢?”
批评孩子,过犹不及
有的孩子把家长的批评当成耳边风,甚至屡教不改,有的时候你越批评他,他就越要犯同样的错误。孩子这种由于不耐烦而产生的逆反情绪在心理学中叫做“超限效应”。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的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家长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你要将你的屋子收拾干净”,可孩子却将家长的话当做耳边风,屋子杂乱依旧一个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别抽烟了”,可丈夫依然“恶习”不改一个销售人员一遍又一遍地宣传自己的产品,却让顾客感到不愉快和反感,最后反而不会购买产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这是人类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由于这个特征,人在受到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的情况下,就会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情绪。心理学上将这一现象称做“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经历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子里偷了2个硬币。
这就是“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当孩子因为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对一件事提出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实际上父母过分的叮嘱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孩子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影响信息传递效果。所以,时间过长、内容过多或教育方式单调重复等不良管教手段,均可引起孩子的超限效应。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即使认为父母的话在理,也由于在短时间内遭遇“集中轰炸”,而感到难以承受。这也是许多孩子爱顶嘴的原因。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注意“度”。如果“过度”,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掌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才能使你的训导对孩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好妈妈可以这么做
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对孩子的批评不能重复,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没完没了的说教,往往会让孩子产生听觉疲劳,甚至让人极度反感,反而达不到说服的目的。
有一个十分贪玩的初中女孩,经常跟一群朋友泡在网吧,很晚才回家。母亲苦口婆心地劝告她,希望她能收敛一些,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可一点儿效果也没有。
有一天,这个女孩又和一帮孩子在网吧疯玩,直到夜里十二点才想起回家。她心想:这下糟了,肯定少不了一顿臭骂。女孩小心翼翼地敲了敲门,是父亲给她开的门,女孩低下了头,作好了挨骂的准备,可是让女孩意外的是,父亲一句也没骂她,只是神情黯然地说了一句:“你太令我失望了!”然后转身走进了厨房,十分钟后,父亲从厨房端出一碗热乎乎的鸡汤,对女孩说:“玩到这么晚,肯定还没吃晚饭吧?这是你妈妈煲的鸡汤,快趁热喝了吧!电饭锅里还有米饭!”父亲说完就走进了卧室。
看着父亲的背影和面前的这碗鸡汤,女孩心里很愧疚,她流下了悔恨的眼泪。那天晚上女孩彻夜难眠。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晚归了,每天放了学就按时回家,学习也进步了很多。
案例中这位父亲言简意赅的批评不仅能避免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又留出了让孩子自我反思的空间,从而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如果非要再次批评,应该避免简单的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
心理专家建议 掌握批评的技巧
1.批评前先帮孩子冷静下来。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如果你很激动,应先平静下自己的情绪,再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如果孩子对你的批评感到委?,你不要说“你再哭我就揍你”。正确的做法是让他宣泄,然后再抚摸着孩子的头部或者用温热的湿毛巾给孩子擦脸,帮助孩子慢慢冷静下来。
2.对孩子不要“有错必究”。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比较差,犯一些小错误是难免的。如果我们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认为孩子犯了错误就是品行或道德问题,凡事上纲上线,搞“阶级斗争”,甚至不惜用谩骂、体罚纠错,势必会造成负面效果,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
3.批评时要分场合。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么场合,一旦孩子犯错,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采用疏导的方式,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你在要求孩子做什么时,应说明理由同样的,在要求孩子不做什么时,也必须说明理由。千万不能摆出权威的架势,这样只会让他们的做法与你的愿望背道而驰。
4.讲道理要把握黄金三分钟。对孩子的说教态度要温和,语言要简明,指出改正错误的方法。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违规时,讲道理最好控制在三分钟以内,最长不超过五分钟。
5.用心理制裁代替直接批评。当孩子犯?错误以后,你可以使用心理制裁代替直接批评,比如冷处理,暂时不要责骂孩子,让孩子自己反思。这样会比严厉批评的效果更好。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或闯了祸,会产生一种内疚感或恐慌感,这两种心态纠结在一起,会让孩子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促使他反思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这个时候你对他加以严厉责备甚至痛打一顿,会让孩子原有的内疚感消失,孩子可能会想:我虽然犯了错误,但他们打了我一顿,互相抵消了,事情也就过去了。与体罚、物质刺激等不良教育手段相比较,心理制裁的教育方式更加有效。 #本文内容来自淘教中国网(www.taoedu.cn)
心理学小贴士
巧妙地找出孩子的“美中不足”
有些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也先用了赞扬的原则,但在赞扬后,却使用“但是”来一个明显的转折。这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认为父母的表扬不真诚。对此,父母可以换“但是”为“如果”。比如,“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别人,相信你会更受同学欢迎的”。这样的间接提醒,比“但是”后面的直接批评,效果更好,孩子也更乐于接受。
9自己人效应
让孩子把你当成“自己人”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想使孩子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孩子保持“同体观”,即把孩子与自己视为一体。在孩子看来,你是在为他说话,这样你们的心理距离就会拉近,孩子也会消除心理压力,不会对你存有戒心,双方才会产生感情的共鸣。
所谓“自己人效应”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的为难的要求,拒绝起来也更加困难。比如,同样一个观点,如果出自自己喜欢的人之口,接受起来就又快又容易如果出自自己讨厌的人之口,则会本能地加以抵制。“
自己人效应”在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有生动的体现。冯玉祥将军在他的“丘八诗”中号召士兵:“重层压迫均推?,要使平等现五洲。”他贴士兵,关心士兵的生活,曾亲自为伤兵尝汤药,擦身搓背,甚至和士兵一起吃粗茶淡饭。所以,士兵们都感到冯将军没有架子,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因而都尊重他,听他的话,有什么想不通的事都愿意找他说,和他做朋友,打起仗来更是英勇无比。
曾有一位教师为矫正中学生的早恋倾向,在一次讲座的开场白中这样讲道:“记得我年轻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女孩,不知怎么搞的,我老是会想到她,在上课时也会禁不住看她一眼。”然后,这位教师指出这是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反应,再接着谈自己对早恋的看法。这样的效果就比?好,学生们会觉得亲切可信,从而愿意听取采纳这位教师的建议。
“自己人效应”不仅适用于人际交往、学校教育中,同样也适用于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只有和孩子像朋友那样交往,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贴心人,或者说“自己人”,才能使孩子愿意与你交流,听你的话,从而使教育目的更容易实现。
好妈妈可以这么做
用自己小时候的相同经历
强化“自己人效应”,对于父母来说,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是能够从他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是和他站在同一个立场的。在利用“自己人效应”教育孩子时,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就值得?们借鉴:
一天,5岁的朋朋在客厅里玩时,不小心把一只刚买不久的花瓶打碎了。妈妈刚想对他发火,但看到朋朋吓坏的样子,不但没有发脾气,还安慰孩子:“没关系,妈妈小时候也有不小心打碎东西的时候。不过下次一定要小心一点儿。”听妈妈这样说,朋朋的表情由惊恐变为惊奇,最后竟然哭着扑到妈妈怀里。
这件事情过去了很多天,妈妈带朋朋出去玩,出门后妈妈问孩子:“你想吃什么零食?妈妈去给你买。”朋朋的回答让妈妈感动了很久,他说:“妈妈,我什么零食也不想吃,你就把买零食的钱攒着买个新的花瓶,好吗?”
这时,妈妈暗自庆幸,庆幸孩子打碎花瓶的那一天她没有冲孩子发脾气,并且运用了正确的教育方式。
孩子做错事时,批评和惩罚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少有家长会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感受,更没有考虑到这种教育方式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在这方面,上述案例中的那位家长就做得十分到位,她看到孩子把花瓶打碎,不但没有惩罚孩子,还去安慰孩子。其实,这位妈妈运用的就是“自己人效应”,即用自己小时候的相同经历,把孩子与自己视为一体,缩短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使孩子把家长当做“自己人”。这样孩子很容易?会接受家长的教育了。
心理专家建议 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1.要寻找和孩子相似的地方。孩子有他们对人对事的见解,有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有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孩子喜欢某位歌星或演员,兴致勃勃地向你讲述偶像的新闻,你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主观见解去说“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这样迷他,我觉得他没什么优点”,你这样说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既然不明白我,那么再说下去也没有意义”,从此便不再与父母说他的偶像,转而去寻找与他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2.要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多父母都觉得自己是长辈,应该高高在上,正是这种想法造成了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缩短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作为父母,先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要“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避免用命令、训导式的语气和孩子讲话。在平等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比较独立,有主见,意志坚强,思想比较自由,也更具备独创精神。
3.不能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孩子需要爱,需要提醒,需要引导,我们不能以压制、伤害、打击、恐吓等方式对待孩子的情绪和想法,而是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场。聪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绝不会把孩子推到自己?对立面,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主动亲近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充分尊重孩子。
心理学小贴士
替孩子保守秘密
玲玲是一个漂亮的高二女生,她发现班上一个男孩喜欢她。这使她变得无心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无奈之下,她向父母说明了原委。父母由于未经历过这种事,不知如何处理,就告诉了班主任。没想到班主任在班会上对这一事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玲玲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告诉妈妈的悄悄话会被班主任知道,并且不点名地批评她。这使她感到无地自容。玲玲很沮丧,虽然摆脱了恋情,但同时也暗暗发誓:今?无论有什么心事也不跟父母说了。
玲玲的父母用意也许是好的,但他们的做法使玲玲感到“被出卖了”,也就是暴露了玲玲的隐私,给玲玲带来了伤害。因此,要想和孩子做“自己人”,就一定要帮孩子保守秘密。
点击报名
Powered by taoedu.cn1.3.0
© 导航_淘教中国(www.taoedu.cn)
京ICP备11038813号-1 | 京ICP证120702
服务热线:4000000696(呼叫中心技术支持) | 邮编:100088
公司名称:哈哈莉莉(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公司资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511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