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习惯了传统教材、教法以及学法的“老”学生,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要以文火熬药的心态,降低要求,从积累知识、指导方法、培养思维习惯做起,引导学生逐渐从“读不懂”、“学不了”中走出来,共同度过适应新型学习方式的磨合期。
一、夯其基:建构知识体系
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弱,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推荐学生补背一些古诗词,要求学生多读整本的书,做到每天写读书笔记一则。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补充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生命价值、生存意识等相关知识。或请学生自查,或找有关资料,发给学生。现将七年级主要内容略举一二:
有关文化知识: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鲁迅、邓稼先等,诗歌特点、文体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等。
有关历史知识:如中国朝代变迁,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战历史、十年动乱等。
有关地理国情:如黄河、长江、西北风俗、江南民俗等。
有关影像资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授以法:提升学习能力
教材的教学资源是充分而具体的,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策略。如学习《生命生命》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运用关键词阅读法学习这篇课文,先以第一段为例,引导学生找出“鼓动、挣扎、跃动、极力、强烈、鲜明”等关键词,从而悟出这一段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下面几段就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实践了。几次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有的文章则让学生先读,再说说是如何读懂的,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指导实践。一篇课文可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性知识是很多的。再以《在山的那一边》为例,可供积累的方法就有:析词的方法、诗歌的特点、朗读的技巧、背诵的方法、关键词的品味、哲理性句子的领悟、象征手法……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不可面面俱到,一节课或一个单元围绕一两个侧重点就可以了。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尤其要不惜花时间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像《土地的誓言》、《安塞腰鼓》等学生反映很难的课文,我不仅领读课文,还让学生看相关的音像素材,唱歌曲。看过“九一八”事变录像,听过《松花江上》后,再来学习《土地的誓言》,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
三、导之行:培养思维习惯
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一直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瓮”里引,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当学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当年‘精神扼杀’的一幕”时,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渐渐地,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了。后来学习《咏雪》一文,学生就对用“空中撒盐”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展开讨论,有说“柳絮因风起”比“空中撒盐”更有神韵,有说“空中撒盐”比“柳絮因风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见不到“柳絮因风起”,无法想象也享受不到这种美,还不如“空中撒盐”来得实在。
教师的提问要有问题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又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告诉学生:“有人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你认同吗?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时,还要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不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陈旧、划一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点击报名
Powered by taoedu.cn1.3.0
© 导航_淘教中国(www.taoedu.cn)
京ICP备11038813号-1 | 京ICP证120702
服务热线:4000000696(呼叫中心技术支持) | 邮编:100088
公司名称:哈哈莉莉(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公司资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号B座511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内)